【什麼是團體關係】
團體關係理論是建立在比昂的心理分析理論及系統理論上。 1950年代開始在英國倫敦塔維斯托克醫院/機構開始,然後傳播到美國還有世界其他各地。團體關係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團體是一個整體」,意思是一個團體或組織是一個自有生命的單位,而不單是個別成員的組成。
【學習團體關係的重要性】
學習團體關係有很多好處。最明顯的是提升對團體動力、團體中的權威與領導、及自我角色傾向的覺察。能察覺辨認團體動力的存在是重要的,因為這些團體動力常常會造成團體功能運作的阻礙,但往往存在於團體的潛意識中而不易察覺。另一點是團體中的個別成員常常會被團體的動力拉著走而被團體利用而不自知。團體關係團體訓練能幫助成員對他們在團體中及團體與團體互動時所扮演的角色及與權威的關係有更清楚的覺察與辨認,才不會盲目的被團體動力拉著走。
在團體關係上的學習不管對個人生活或團體組織領導都很有助益。在個人生活方面,學習者會對自己在人際上的盲點有所覺察,進而提升工作、家庭、及朋友中的人際關係;在團體組織領導方面,學習者會對自己及他人在團體組織中承擔權威的盲點有所覺察,進而提升領導能力及團體組織的工作效率。企業經營者、心理工作者、學校教師、政府機構主管、及非營利組織管理者都是常見學習團體關係的專業人士。
【什麼是團體關係研習會】
學習團體關係最好的方法是體驗式學習。團體關係研習會及由其衍生出來的工作坊是學習團體關係最好的管道。研習會是一個暫時性的組織。這個組織雖然壽命短,但卻具有類似於我們都熟悉的更大和更持久組織的特徵。 像其他組織一樣,它有一項主要任務,即提供學習一般機構和組織本質的機會。它也像其他組織一樣由人組成,在不同的團體中相遇和工作,擔任不同的角色並完成各種任務。 它被設計成使得其中發生的過程可以被持續細察。它的假設是,透過對經驗的檢視與詮釋,研習會成員會擴大和加深他們對自己組織及在其中所擔任的角色的了解。
【此時此地的經驗】
研習會的任務是學習。研習會主要依據的方法是透過“此時此地”的經驗學習。這意味著每個成員的學習是獨一無二的,個人有權威去接受或拒絕學習。透過這個過程,成員可以去重新思考在他們每天生活的各種系統中他們如何行使權威、領導和追隨力,以及責任。
研習會的設計是提供對發生在“此時此地”,也就是發生的當下的歷程,持續的檢視。研習會的基本假設是基於直接經驗的檢視幫助參與者獲得無法從其他方式獲得的個別學習,而這種學習可被應用於他們在工作、家庭和社會中的角色。自然地,這種學習的深度和範圍大部份取決於個別參與者的意願、準備度、甚至勇氣去往內看(內省),嘗試形成他/她的見解,並且在他/她參加的不同的團體中去檢視。因此,每個成員可能會有不同的體驗學習。
【台灣的多元脈絡與系統】
我們將研習會看成更大的社會政治脈絡(社會系統)下的次系統。在台灣首次舉行的研習會,我們要學習在更大的多元台灣社會之社會政治脈絡及地理與國際脈絡下的合作與衝突、權威與領導。為此,我們,包括成員與工作人員,利用我們自己、我們的關係、以及我們共同的團體經驗來探索這些議題。
【研習會的結構與設計】
研習會的結構源自於它的主要任務,且是被設計來促進學習。這些設計包括不同的團體經驗,提供了體驗學習研習會主題的機會。有些活動聚焦在此時此刻的學習,其他活動的被設計成能夠幫助反思學習歷程,並將其連結到日常生活中。
【此時此刻的活動】
在這個研習會中,此時此刻活動包括:大型研究團體、小型研究團體、團體間活動、組織活動、個人反思時段與系統反思活動。
-
大型研究團體 (簡稱大團體;Large Study Group, LSG). 大團體有群眾的特質。它提供一個研究身處於群眾之中,個人的情緒、心智與身體經驗的機會。所有研習會的成員會在其中與三到四位顧問工作。大團體的主要任務是去探索與學習大團體中正在形成的意識與潛意識面向,特別是關於當下全國性與全球性脈絡下的研習會主題。
-
小型研究團體 (簡稱小團體;Small Study Group, SSG). 小團體是由九到十二位成員與一位顧問組成。它提供在面對面互動的小團體中研究正在發生及發展的人際關係及反應的機會。小團體的主要任務是去探索與學習小團體中正在形成的關於研習會主題的意識與潛意識面向。
-
團體間活動 (Intergroup Event, IGE). 在團體間活動,成員有機會探索團體形成的動力,以及團體之間正在形成的關係與關聯性。工作人員在此活動中以顧問的角色參與其中。團體間活動的主要任務是去探索,在此時此刻,團體的形成與團體內及團體間正在形成的關係,包括權威的行使及領導功能的管理。
-
組織活動 (Organizational Event, OE). 組織活動是研習會內的一個暫時性組織(研習會本身就是一個暫時性組織)。所有研習會參與者(包括成員和工作人員)都參與其中。組織活動提供團體與團體及團體中的成員機會去互動與經驗權威、領導與授權的角色。此活動提供了探索系統中團體間歷程和互動的可能性,包括管理團隊這個次系統。它還促使探索發展中的組織文化的本質及其意義,組織使用其資源的方式,以及權威與領導影響政治及組織性歷程的方式。組織活動的主要任務是探索和了解一個組織形成的意識和潛意識層面的經驗,以及團體內和團體間,及團體與此活動之管理團隊之間的動力。
-
個人反思時段 (The Personal Reflection Interval, PRI). 個人反思時段給予成員一個單獨內省的機會;傾聽內在深處,目的是形成對自己與系統的初步理解。個人反思時段的主要任務是傾聽自己,試圖對自己與系統的不同部分和系統整體的關聯上產生自己的洞察。
-
系統反思活動 (System Reflection Event, SRE). 系統反思活動(SRE)為所有研習會的參與者,包括會員和工作人員,提供了反思研習會這個系統的空間,利用所有的經驗和學習,以便促使探索研習會整體,以及探索影響個人在系統當中經驗的系統向度。系統反思活動的主要任務是使用個人反思時間和研習會其他部分中產生的經驗一起來反思這個系統。
【與外在世界連結的活動】
在此研習會中,連結研習會中的學習與外在世界的活動有:研習會開幕式、研習會閉幕式和回顧與應用團體。
-
研習會開幕式 (Opening Plenary, OP). 研習會開幕式的主要任務是提供機會讓研習會所有參與者(包括成員與工作人員)從日常生活跨過界限進入研習會,去觀察歷程,及探索與其相關的經驗。
-
研習會閉幕式 (Closing Plenary, CP). 研習會閉幕式的主要任務是提供機會讓研習會所有參與者(包括成員與工作人員)從研習會跨過界線回到日常生活,去觀察歷程,及探索與其相關的經驗。
-
回顧與應用團體 (The Review and Application Group, RAG). 回顧與應用團體讓參與者能夠回顧他們在研習會中的工作與經驗,並將這些經驗連結、比較與應用到研習會外的經驗。回顧與應用團體的主要任務是提供成員探索研習會中的經驗與學習與其在外面世界的個人生活以及工作 情況的聯繫。
【研習會顧問與行政團隊】
研習會主席團
研習會主席:
許明輝,諮商心理學哲學博士。旭立文教基金會諮商心理師。曾於紐約、倫敦、北京、香港、特拉維夫(以色列)之團體關係研習會擔任顧問;2017年於北京團體關係顧問培訓中擔任培訓副主席;紐約團體、組織與社會系統研究中心會員;AKRI會員
Ilana Litvin,文學與理學碩士。臨床心理師、心理治療師;組織顧問;私人執業之高階主管教練與督導。曾為以色列團體與組織歷程研究機構(OFEK)主席;組織精神分析研究國際學會(ISPSO)會員;推廣社會理解組織(OPUS)會員。
Allan Shafer,文學碩士(臨床心理學)、文學與哲學博士。於澳洲墨爾本私人診所執業之臨床心理師、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與社會分析師。曾多次於各地在塔維斯托克機構傳統模式下的團體關係研習會為工作人員提供指導或諮詢,包括:澳洲、英國、印度、中國、以色列、波蘭,並對於社會系統的動力特別有興趣。曾為澳洲團體關係學會(Group Relations Australia)之主席。
研習會行政助理主席
盧盈任,教育碩士。於大仁科技大學擔任諮商心理師。曾參與OFEK30週年國際團體關係研習會、OFEK31週年國際團體關係研習會進階訓練團體。
吳子銳,教育學士。就讀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曾參與2016香港、北京團體關係研習會。
研習會顧問
許明輝(同上)
許育光,博士。台灣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輔導季刊主編、台灣學校心理與諮商輔導協會理事長。多次在美國參與團體關係研習會,以及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團體心理輔導與治療專業委員會、美國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和AKRI社會體系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團體關係研習會(2016);參加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團體心理輔導與治療專業委員會和AKRI社會體系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小團體顧問培訓初級組與高級組(成員,2017.03和2017.11)培訓。
Ilana Litvin(同上)
劉瑾,碩士,中國北京大學心理系與認知科學學院博士候選人。私人執業之心理諮詢師;中美精神分析聯盟成員,曾在北京舉辦之一系列團體關係研習會中擔任不同的角色,包括文化翻譯、受訓顧問及協同顧問。
Margaret Parish,臨床心理學哲學博士。美國麻薩諸塞州奧斯丁里格斯中心病患照護主任。曾為波士頓團體與社會系統研究中心主席;AKRI會員;組織精神分析研究國際協會(ISPSO)會員。
Anuradha Prasad,理學碩士與哲學博士(印度農業研究機構,新德里)。於印度人類歷程與機構發展-社會發展部門擔任顧問超過30年;自2005年至今於印度、澳洲、以色列、泰國團體關係研習會擔任顧問及主任;美國Leadership that Works認證之轉化教練; 印度應用行為科學會專業會員;印度團體關係(Group Relations India)學會董事
Francesco Noseda,理學學士。義大利米蘭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精神分析師、與組織顧問;青少年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心理劇與團體精神分析專家;於義大利關係取向精神分析學會(SIPRe)的關係取向精神分析學院任教。曾在義大利及秘魯團體關係研習會擔任顧問。 義大利團體關係學會(Il Nodo Group)董事。
Allan Shafer(同上)